法之公正,在于客观;情之动容,在于奉献。作为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科长,葛海英每天都与“最难办的事”、“最难缠的人”打交道。她遇到过80岁的老夫妻带着被子睡在接待室,一直待到半夜;她还遇到过往身上淋煤油、扬言要死在检察院的当事人。凡此种种,葛海英从未退缩,也从不厌烦。因为,每个当事人在她心中都占据着最高位置。
倾听、分析、解答、关怀……8年间,葛海英先后解开了近200名上访群众的心结,实现了“零积案”的目标,并先后当选“全国模范检察官”、“全国控告申诉检察系统先进个人”、“上海市平安英雄”。
“服务群众要向前一步,多做一点,再争取一下。”
走进杨浦区检察院控申接待室,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场景:葛海英耐心倾听群众诉说,仔细记录,释疑解惑,躬身相送。一拨之后又是一拨……按理说,接访工作做到这个份上,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。但葛海英自我加压:服务群众要向前一步,多做一点,再争取一下。
“涉检信访通常会遇到判决并无不公,但申诉人积怨很深的棘手情况。是知难而退,还是迎难而上,是每个信访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。”葛海英说,退一步,算不上失职,而向前一步,则意味着种种挑战。然而,在这“一退一进”之间,当事人的利益得失会有天壤之别,内心感受也是冰火两重天。因为身怀“为民”之心,葛海英每遇这种情况,都会“向前一步”。
张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因贪污犯罪情节轻微被依法免予起诉。之后,张某反复到检察院申诉。检察院多次复查,认为申诉理由不成立,均作出维持原结论的决定,却依旧未能阻止张某上访的脚步。
葛海英担任控申科科长后,张某又一次来申诉。申诉理由不变,直接驳回的结果似乎显而易见。然而,葛海英却与这件信访积案较起劲来。她从“三熟悉”——熟悉案情,熟悉化解矛盾的关键点,熟悉信访人目前的工作、生活及心理状态入手,了解到,自贪污案发后,张某便遭受一连串的打击。他先是失去工作,之后又因离婚失去妻子和两个女儿,只与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。更糟糕的是,由于户口在涉案时迁出后一直未迁回,张某的生活保障不能落实。张某将种种“不幸”归结于司法机关,便把申诉、缠访当做了救命稻草。
摸清情况后,葛海英开始了“向前一步”:一方面主动关心张某儿子的情况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;一方面为张某的落户问题多方奔走。一年多后,张某终于拿到了新户口本,养老保险等有了着落,那口怨气也烟消云散。
“看到张××这样的生活处境,即使他不是以上访人的身份找到我们,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!”历时13年的缠访老案就此化解,葛海英却没有停下“向前”的脚步,而是积极奔走创立信访环节法律援助机制。一年多后,杨浦区检察院与区司法局签订《为涉检信访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协议》,打开了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局面。
“葛科长将一颗心放在了我们上访群众身上。”说起葛海英,一起长达17年的信访案件的当事人汤某便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激之情。
20年前,汤某因受到举报被关押,后因证据不足被释放。由于没有及时申报迁回因关押迁出的户口,随后又经历离婚、丧子、患病等变故,他身陷生活的泥潭,急切地希望通过上访解决户口和住房问题。
葛海英根据汤某提供的居住地址前去了解情况,发现汤某已经因为交不起房租而被“扫地出门”。葛海英四处寻找,发现汤某无处可去,就在浴室、公园、车站过夜甚至流落街头,当即带他回到原来的出租屋,掏出3000元为他支付了租金。随后,葛海英先后10多次前往上海浦东、闵行、奉贤等近郊区为汤某寻找合适房源。在得知汤某饱受淋巴肿瘤折磨后,葛海英又积极为他联系医生。人们并不知道,当时,葛海英正遭受带状疱疹的折磨。
在户口、房屋、疾病3个问题得到解决的那一刻,汤某将心中的感激化作一面“杨浦检察信访救人于急难,衷心感谢永世不忘”的锦旗,并郑重写下“从此不再上访,一定用余生报答祖国”的息诉罢访承诺书。
“多走一些路,多做一些事,就能减少当事人的困难,舒缓他们心中的郁闷。”据了解,2005年,葛海英走马上任控告申诉检察科科长时,摆在她面前的,是7件在上海市检察系统中挂得上号的涉检信访案件,最长的已达17年,最短的也有5年,而如今,这些难题已被一一化解,个中秘籍便是“向前一步”。“别小看这一步。这一步虽小,却往往是解决矛盾的‘钥匙’。”葛海英说。
“绝不能把自己放在群众的对立面!”
曾经有两名上访群众以“绝水、绝食、拒绝说话”的方式在控申接待室要求解决问题,葛海英耐心安抚、细心解答,并四处奔波。最后,当事人拉着葛海英的手说:“大姐,你是个好人,以后有情况就和你讲,因为我们相信你。”
这样的信任源自葛海英的真诚。在葛海英心中,没有“闹访”的群众,只有“诉苦”的百姓,而她要做的就是当一名倾听者、分析者、解答者、关怀者。她常说:“你把当事人放在什么位置,当事人就会把你放在什么位置。真心实意为民办事,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。”
“5年了,要是没有你,我不知道还要折腾到什么时候。”站在葛海英面前,东北大汉于某哭得像个孩子。
家住哈尔滨的于某曾担任某央企上海分公司经理,因涉嫌合同诈骗犯罪两次被刑事拘留,但均因证据不足被释放。公安机关赔偿于某1.4万元。
自认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于某向杨浦区检察院提出控告,要求追究公安机关非法拘禁的法律责任,并提出了120万元的巨额赔偿要求。检察院调查后认为证据不足,不予立案。此后的5年多,这位性格倔犟的东北汉子不断上访。2010年初,信访件被批转到葛海英手中。
葛海英立即赶往哈尔滨看望于某。谁知,情绪激动的于某一见到葛海英便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大骂。然而,葛海英不但没有生气,反而心平气和地说:“大哥,气不顺就骂吧。没关系。”
一声“大哥”让于某为之一愣。他的情绪渐渐稳定,却依旧放不下仇视的目光。然而,葛海英没有气馁,在回上海后一次次通过电话与于某沟通。
不久,于某突发心脏病到上海治疗。葛海英不仅联系专家为他会诊,还在他因支付医疗费困难无法出院时,垫付4000余元为他办理手续。出院后,于某到杭州养病,葛海英便决定利用周末前去探望。
当葛海英出现在于某眼前时,于某感动得流下眼泪:“你一声声大哥叫我,是真心把我当亲人看待。你诚心我也实意,我愿意配合你做工作。”就这样,葛海英不仅用一颗真心把工作做到了当事人的心坎里,也将问题的解决带入了“快速通道”。
于某开始接受检察机关的解释,也对赔偿金额有了理性认识。在葛海英的全力争取下,这起缠访5年的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据葛海英的同事介绍,上访群众一般都有一肚子火,像于某那样一上来就破口大骂,甚至是恶语相向的人也不在少数。然而,葛海英总是用一声“大哥”或“大姐”柔化检察官的严肃形象,拉近与上访群众的距离。
“发自内心的亲切称谓,是一种尊敬,也是打开上访群众心扉的催化剂。”葛海英说。
有一次,葛海英刚走进接待室,就被两名中年妇女指着鼻子骂了一通。尽管心里委屈,她还是忍了下来:“大姐,有什么怨气慢慢说,别气坏身子。”而这一听就是4个小时。随着上访群众敞开心扉,葛海英很快便找到问题症结所在,对症下药,药到病除。
“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就是用心来说话,只有将心比心、以心换心,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。”在葛海英心中,每个上访群众都是她“受了委屈的兄弟姐妹”,“和上访群众打交道,要有真情,懂得承受和包容,绝不能把自己放在群众的对立面!”
“不论采取什么方法,都不能离开‘为民’这个灵魂。”
控告申诉工作是一门集政策、法律、沟通协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。葛海英知道,单一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她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,不断创新工作方法。
打开电脑,登录微博,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片“晒一晒”体验,“听一听”评论,已经成了自称“跟不上潮流”的葛海英每天的必修课。自2011年5月开通微博后,葛海英便把这个新媒体看成与群众沟通的便捷通道,通过“织围脖”、发私信,帮助上访群众。仅仅半年时间,她便通过微博受理了3起信访案件。
如今,葛海英只要一打开微博,里面必定有“苦菜花”发来的私信。像这样的私信交流,两人已经持续了快两年。而最初,“苦菜花”只是在私信中向葛海英诉苦:她家房子被人霸占,不知道哪个部门能帮帮她。
原来,“苦菜花”的前夫曾为朋友担保借款,可借款人竟背信弃义,携款出走。债权人找不到债务人,便举家搬到“苦菜花”婆婆家中,一住就是多年。
虽然已经和前夫离婚,“苦菜花”依然对这个家充满感情,舍不得前夫流浪在外,舍不得婆婆整天以泪洗面。为了让债权人搬走,“苦菜花”找街道,找法院,却屡屡碰壁。偶然看到葛海英的微博,“苦菜花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她发去了求助私信。
葛海英立即将这起事件纳入法定申诉案件受理渠道。那段时间,葛海英成了地地道道的“微博控”,不为别的,只为把这件案子办实、办透。
葛海英仔细审查“苦菜花”提供的证据材料,提出了“先偿还债权人钱款,讨回房子,再向债务人追偿”的解决方案,并耐心地和她释法说理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“苦菜花”逐渐信服,不仅同意“只要对方向法院起诉,就愿意服从判决,全部还清债务”,还通过微博,频频用各种笑脸、鲜花表情向葛海英表达感谢和祝福。
微博架起了葛海英和当事人沟通的桥梁,开辟了信访工作的新阵地,但她的“武器”还不止这些。
上访15年的张某坚持认为司法机关对他的定罪没有依据。尽管葛海英对11本卷宗烂熟于心,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张某觉得“判决是公正的”。葛海英苦苦思索,请来担任特约检察员的法学院教授。教授通过“学者观点”,很快说服固执的张某。如今,这种“借外援”的做法已经被用于多起案件。
此外,葛海英还利用双休日参加心理咨询师学习班,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;她建立回访制度,每到重大节点,回访已经息诉的案件当事人。“不论采取什么方法,都不能离开‘为民’这个灵魂。”葛海英说。
今年5月,以葛海英名字命名的杨浦区检察院“葛海英工作室”正式挂牌。听到这一消息,汤某特意给葛海英打来电话,提出要到工作室来看看:“别的我也干不了,就想来帮你擦擦台面、拖拖地。”
面对群众这样的回馈,葛海英的心丝毫不乱:“我心中的原则一如既往,群众始终在我心中占据最高位置。”
|